而在这些钱币中,他瞅着最新鲜的,莫过于那张绿色的五分钱纸币。
不要说票面上的军舰图案,就连世上曾存在过这种面额的纸币,他都几乎忘记了。
其实像这种纸质分币共分为三种,一分,二分和五分,它们都属于一九五五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
由于第二套人民币大部分已经被回收停止使用,市场上也仅余这种小额的纸质分币尚在正常流通。
其实,这种小额分币一直到第三套人民币退出流通市场时也还能见到,不过那时也仅剩下最常见的黄色一分纸币了。
很快,剩下的散币数完了。
纸币有三块五毛五分钱,另外就是一毛三分钱的钢蹦儿了。
连同五元大票加在一起,一共八块六毛八分钱,这就是他身上所有的现金。
别说,这数儿还挺吉利。
点完了钱还有粮票。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可以很自由地购买食品,但在这个年代,要想购买任何食物,几乎都必须出示粮票,后世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护照”
,也有人叫做“第二货币”
。
其实粮票的重要远远超过真正的货币,应该叫做“生存护照”
“第一货币”
才对。
要是没粮票,即使有再多的钱,也能把人饿死。
这绝对是票证年代的特殊情况。
洪衍武手里的粮票都是茶淀农场发的。
虽说农场早出了京城范围,可仍隶属京城劳改局管理,所以所发的票证也都是京城粮票,倒是不存在异地不能使用的问题。
他在探亲假期内,可全得靠这些票证填肚子。
要说起来,粮票这种不到火柴盒一半大的小纸片,可要比人民币更多种多样。
这都是因为当时人们的饮食划分是主食多于副食,副食里又以青菜为主。
所以人们肚子没油水,导致了粮食需求量大。
而粮食供应里粗粮又多于细粮。
所以粮票就变得五花八门起来。
以京城为例,这时的供应比例是二成大米,四成白面,四成玉米面,被老百姓们戏称为“二白一黄”
。
洪衍武点完的粮票一共是十二斤三两。
其中米票一斤半,面票五斤一两,剩下的就都是粗粮票了。
除此之外,还另外有一张二两油票,这可不是后世那种给汽车加汽油用的,而是去粮店购买食用油用的。
至于那把旧钥匙
洪衍武还真是想不起来了。
这俩烟屁股
去,什么玩意。
洪衍武一抖手,义无反顾弹掉了俩个烟屁,只把半盒火柴揣回了兜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