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七年春,欧洲战场形势陷入了焦灼,施里芬计划在施里芬的亲自操控下,依然失败了。
计划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新技术的革新现在完全有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
在机枪出现之后,坦克出现之前,主动进攻意味着自杀。
在越南战场上见识过汉军战术的法军,学习的度比俄军更快,立刻就引入了这套堑壕战战术。
法国北部的松软土地,也非常适合快挖掘战壕。
法国人在武器装备方面,也再一次领先德国。
法国人率先换装了勒贝尔1886式步枪,这是一把连步枪,采用了划时代的无烟火药,射程和威力过了德国的毛瑟1871黑火药子弹。
机枪、战壕和连步枪,法军装备已经达到一战水平。
而德国还在使用单步枪,克虏伯大炮面对法军大炮,也没有绝对优势。
德军引入的机枪也不多。
在猛攻了几个月,付出了过十万人代价后,德军不得不停下脚步。
此时他们也开始生产新式步枪和机关枪,在跟英国结盟的有利条件下,德国物资充沛,达的工业得到充分利用,前线在快更换新装备。
俄国在汉军身上吃过几次大亏后,反应尽管迟钝,这次也使用了新战术,在保加利亚战场大规模的杀伤呆板的英军,以及火力稍差的奥匈、奥斯曼军队。
双方在保加利亚战场也陷入僵持。
只是俄国生产的乏力,让俄国人开始采购军火,第一批订单下给了老对手大汉的军工巨头大连造船厂,采购3ooo挺新式马克沁机枪。
这款机枪也刚刚问世,明人马克沁全世界推销他的步枪,在欧洲转了一圈,也就英国人较为感兴趣,因为夸张的射让俄国望而生畏,俄国只是不情不愿的引入了加特林机枪而已,对马克沁有些不感冒,因为实在承受不起消耗。
当现了堑壕战的优势后,俄国人意识到,谁的机枪更多,射的更快,谁就能赢得这场战争。
英国也迅看到了这个劣势,同样给大连造船厂下订单,当然,他们也给美国下了同样的订单。
目前大汉能生产马克沁机枪的有两家,一家是大连造船厂,另一家是毛瑟兵工厂,专利则是刘勇强参观过马克沁的试射后,当场掏了2o万美元向马克沁本人买来的。
之后授权给大连造船厂和毛瑟兵工厂,这两家公司向汉军提供的话,可以免收专利费,如果外销,则每挺机枪要给刘勇强5两银子的专利使用费。
各国外购的同时,当然也在仿造。
除了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工业稍差,其他强国都有能力迅生产足够的机枪,包括奥匈帝国,人家别看军队不行,但军工生产在欧洲可是一流:斯柯达兵工厂了解一下。
战争第二年,德国人率先想到解决办法。
那批作战参谋,仔细研究了汉军和俄军的山海关战役之后现,汉军突破俄军战壕的时候,集中大量火炮进行了密集轰炸的战术。
他们立刻应用到战场上,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一天时间向前推进了六英里,然后悲哀的现,法国人又建立起新的防线了。
这一年双方的进攻热情都还很高,法军士气旺盛,爱国青年们义无反顾的冲向德军的机枪阵地,眼睛都不眨一下。
在巴尔干半岛的英军和俄军也是如此。
因此伤亡都非常大,否则俄国和英国不会连满清都试图鼓动。
各国以前那点常备军早就不够用了,战前各国不断扩军,但也仅仅是将常备军维持在财政允许范围内。
普法战争后法国出台了义务兵役法,规定适龄青年都有义务服兵役,注意,这是义务,是不拿军饷或只拿很少军饷。
在这个义务兵役法下,法国也只能供养45万军队,于是采取抽签制,抽到好号码的只需要服役半年到一年,抽到坏号码的需要服役五年,另外法国还有12万职业军人,这些才是精锐部队。
这样的兵役法虽然无法让法国长期保持规模庞大的6军部队,但却能在战时拉出上百万受过半年到一年训练的义务兵。
人力最紧缺的法国率先动员,常备的45万军队连守战壕都不够,更何况还要不断挖战壕。
此时所有国家都意识到,谁爆的兵更多,谁就能修建更好的工事,谁就能消耗的时间更长,谁就能打赢这场战争。
德国人更不用说了,他们早就施行了义务兵役制,一经动员,百万大军立刻入伍。
唯一坚持募兵制的国家只有英国,但三十多万人明显不够用,虽然足够精锐,其中的贵族军官也很具有牺牲精神,总是带头冲锋,主动断后,可兵员不够。
英国人没有义务兵役制的法律,也从未执行过相关法律,此时已经来不及动员平民。
只能从殖民地抽调土兵,还好他们在殖民地招募了几十万的土兵军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