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桶中的水溅出得不多,可在他多走了一段路后,不管之后走得多平、多稳,桶中的水还是随着行走的动作剧烈震荡,大量溅到桶外。
在一旁等待的木匠不明白刘昀和荀彧在做什么,他几次想要说什么,但碍于身份上的局促,一直憋着。
如今见这位年轻士子的鞋履被溅出的水沾湿,木匠实在忍不住,小声提醒道:
“二位,若是要担水,还是按照我刚才取用的高度,只到七分便好。
这水汲得越高,行走间溅出得也越多,不如少取一些,免得溅湿衣履。”
刘昀见木匠说完有些忐忑,轻声安抚道:“多谢好意,确实是这个理。
只不过,我近日找到了另一个办法,能让取满水的木桶,在担水前行的时候不再大量溅出。”
荀彧凝神倾听,黑若点漆的眼眸平和地注视着刘昀,静候答案。
不远处有一棵白果树,刘昀走到树前,抬手摘下两片拳头大的树叶,折返,将树叶分别放在两个水桶内。
树叶轻而柔,安静地漂浮在水面的中心,仿佛汤碗中浮着的一颗青枣。
众人隐约意识到刘昀此举的用意,可多数人觉得,这个办法有些异想天开。
木匠在心中摇头。
或许世子是带着“加个盖子”
的想法,把树叶盖在水上。
可是这两片叶子只有半个巴掌那么大,比起直径有半条腿那么高的水桶,实在小得可怜,又怎么能挡住不断晃出的水?
唯有荀彧没有贸然下论断。
他重新架起竹担,按着原先的步伐向前。
水桶内的水轻轻摇动,白果叶在水中轻轻舒展身子,像是两只温柔的手掌,将不安分的水全数按在桶内。
木匠登时睁大眼,露出不敢置信的模样。
荀彧心中早有预感,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讶然,只是耐心地等候刘昀的答案。
刘昀替荀彧取下担子,还给木匠,这才回过身,回答第二个问题。
“再渺小的物什,只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便能扶颠持危。”
至于为什么木桶里放树叶能有效地防止桶内的水溢出,这就要从挑水本身讲起。
用扁担挑水之所以容易洒出来,是因为挑水时,肩膀的细微起伏会给扁担产生一个作用于水桶的力,水在周期性驱动力的影响下会不断震动,容易导致共振。
而在水面上放一片树叶,能增加阻力,减少水的振幅,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荀彧敛眸熟思,看向刘昀的目光带着一种让他无法辨析的暗芒:
“若为山之,未成一篑[1],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薪尽火灭,世子又将何如?”
如果努力了许久,最终功亏一篑,看着大厦倾倒,所有的一切都化为灰烬,那又该怎么办?
刘昀尝试着拆解题干。
或许,荀彧所说的“薪尽火灭”
,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电光火石之间,刘昀忽然想到史书所记载的,关于荀彧的结局。
负薪而行,日夜兼程,却在踏上高处的那一刻,目睹山陵一寸寸崩塌,所有过往的努力都沦为泡影,仿若一场笑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