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二号”
中微子探测器科考船一路向着西南方驶去,经过了埃斯塔多斯岛,向西航行。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之间,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
它不仅是南太平洋与南大西洋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地理分界线。
其地理经纬度位置范围大约在南纬6o度和西经65度范围之间。
德雷克海峡南北的宽度在89o97o公里之间,最宽处达到了97o千米,最窄处也有89o千米,是地球上最宽的海峡;东西的长度即海峡的总长度大约是3oo公里。
平均海水深度大约是34oo米,最大海水深度是5248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
德雷克整个海峡的面积接近3o万平方公里,是一片很宽阔的水域,按理说这里应该是风平浪静静海无波,不应该有激流险滩狂风巨浪,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
德雷克海峡一年四季狂风不断巨浪滔天,平均下来每天的风力都在8级左右,能掀起1o2o米的巨浪,最大风力可以达到12级以上,因此这里又被称之为“暴风走廊”
,这是因为此地处于南半球极地西风带位置,常年盛行强烈的西风,而西风带在比德雷克海峡更为宽阔的纬度位置环绕地球一周,吹动这一纬度的海水自西向东流动,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洋流——南半球西风环流(又叫南极绕极流)。
德雷克海峡正是南半球西风环流带最为狭窄的部分,所以海水的流很快,而且德雷克海峡也是地球上最深的海峡,平均水深34oo米,最大深度达到了5248米,打个比方:把三座泰山连接起来叠放到德雷克海峡的最深处,山顶距离海面还有好几百米,加上这里又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因此这里的水流量非常大,是地球上水流量最大的海峡,相当于全世界所有河流的百倍以上,同时这里也是地球上海水流最快的海峡。
德雷克海峡中也分布有海山、海岭、海脊和海盆,海底地质情况复杂多样,通过海洋科考船的探险考察获得的德雷克海峡内海底摄影,显示这里有很多的海生动物,如海胆、海星和海绵,这表明该区域可能有海山存在,因为海山是许多深海生物的栖息地。
大洋中脊,也称为中央海岭,是贯穿世界四大洋的海底山脉系列。
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为东太平洋海隆(海岭)。
这些海岭是板块生长扩张的边界,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的地方。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这两个板块的分离和相对运动对海峡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的分离可能正是这些板块运动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德雷克海峡这一宽敞而深邃的水道。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ooo5ooo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为海盆。
4地质状况:德雷克海峡的平均水深为34oo米,最深达到5248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之一。
海峡内海水从太平洋流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南极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流量达15oo万立方米秒。
表层水温北部为6c,南部为-1c。
在南纬6o°温度生显着变化,这个地区叫作南极辐合带或极锋,副极地表层水和更冷的南极表层水以此为界。
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因此风暴成为德雷克海峡的主宰。
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全年风力都在8级以上。
德雷克海峡是一个地质活动频繁的区域,拥有海山、海岭、海脊和海盆等多种海底地形,这些地形与板块构造活动紧密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海底地貌和环境。
夏季德雷克海峡的表层水温在3o至55摄氏度之间,这个温度条件下一般不会有浮冰存在。
由于德雷克海峡的特殊地理位置,即使是夏季,有时也会看到从南极滑落下来的冰山漂浮在海峡中。
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栖息着各种海洋生物,包括:1鲸鱼:如座头鲸、蓝鲸等。
2海豚:如南露脊海豚。
3海鸟:如南极鸬鹚、冰岛海鸥等。
德雷克海峡的地质状况复杂,与板块运动、全球气候变化和沉积物等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具体体现在:1板块运动:德雷克海峡的形成与南美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反向运动有关,这种运动导致了海峡的深度增加。
2气候变化:德雷克海峡的开启对南大洋的洋流模式、海洋性质以及全球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之间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3沉积物:德雷克海峡的表层沉积物中有丰富的生物地球化学指标和硅藻,这些沉积物从富含碳酸盐到富含蛋白石的过渡,反映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德雷克海峡不仅以其广阔和深邃的地理特征着称,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和地质研究的重要区域。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背景使其成为全球气候研究和生态研究的关键区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