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冬季种植之艰难,娇嫩的作物难耐严寒。
起初,他以敷衍心态接下这份差事,对许牧所提的千分之一提成不以为意。
区区一亩地,即便丰收,也不过一石,千分之一又能几何?
呵呵……
土豆田位于两座荒山的半山腰,总面积约二十余亩。
这点分成,怕是只够几日之食吧?
宋斌曾对老伴言道:“咱们主公虽好,却不通农事。
在大隋,种粮靠天靠地,这半山腰的贫瘠之地,冬天怕是寸草不生。”
然而,这位看似外行的主公,在开垦之后,却命士兵送来了改良的耕作工具——曲辕犁。
它与古法相近,却更为简便。
在此之前,多用直辕犁,需三人两牛合力耕作,耗时费力。
随着人口增长,许牧将重点转向农业机械的改良,研究所众人日夜钻研,不足十日,曲辕犁得以优化,许牧的创意与建议起到了关键作用。
曲辕犁的出现,使得一人一牛即可高效耕作,彻底取代了旧有的耕作方式。
随后,宋斌发现,犁地之后,主公又送来了数桶恶臭难闻之物——人畜粪便。
早在隋唐以前,智慧的农民已知粪便可增肥土壤,促进作物茁壮成长,但他们并不知晓科学堆肥之法。
对此,许牧令研究所专设课题,终有所突破。
虽不及后世化肥之效,却也显着提升了肥力。
城中更规划有肥料厂,专司制造高效肥料。
在以农为本的隋唐,农业革新势在必行。
首次施肥后,许牧才令农官督促农民播种。
播毕,又一神器亮相——水转筒车。
此乃江南农民于唐代发明,许牧借研究所之力,使之提前问世。
它逐级攀升,轻巧地将清泉送达半山腰的农田,完美解决了灌溉难题。
历经数月精心培育,终于在岁末十二月,创造了亩产三十一石的惊人壮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