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外传来几人的交谈,秦昭算算天色,是到了将士们操练结束解散休息的时间了。
外伤处理和急救不应该是军医的专属。
秦昭思来想去,还是要让全军都学会一些简单的包扎处理,至少要学会伤情判断,让更多的人
()活下来。
她挑高侧帘,看到一小组秦军勾肩搭背地走过去。
太阳将他们的影子拉长,狭长的黑影上,是歪歪的发髻。
思来也有趣,提起大秦的军队,秦昭来自未来的灵魂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兵马俑,想起这支埋藏在地下的、护卫祖龙长眠的大军。
但一说到兵马俑,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那些人俑格式各样发髻——高低不一、歪歪扭扭的发髻,以及藏在鬓边脑后的小心思的编发。
即使在那么久远过去,精神压抑的年代里,人对自我的追求依旧是不灭的。
“秦兵直髻,楚兵歪髻。
()”
秦兵的歪髻或许根源在楚国,属于芈八子带到秦国的楚文化。
但在这里,是被秦昭提前带来的、最简单明了的军职划分法。
没有爵位的小夫都梳着扁髻,从圆髻始,就是有爵位的秦军士兵。
秦人尚右,发髻在右比在左的级别高。
军衔从低到高,在发髻上的顺序就是从左至中下,再到右上,最后到头顶正中。
至中后又还有区分:有帻巾的军衔爵位要高于裸髻,带冠的要高于帻巾,而双层冠高于单层冠。
如此操作,战士们的军衔职位便一目了然。
最古板?()_[(()”
的军阵对冲,所为的“大军压境”
,指挥出现在大平原地势的战场上。
军阵行军虽气势磅礴,但灵活机动性不足,受地形因素影响颇大。
兵家改变了战争的样貌,战争也不是回合制游戏,在战国的诸多战役里,大多数情况下,士兵们很难完整地维持队列。
更有甚者,建制被打散、指挥官阵亡、冲锋交战过后找不到原定的长官、短时间又要重新集结行军是常态。
而这时候,士兵们通常会下意识寻找熟悉的人,或者就近往高军衔士官身边集结,跟随他一起杀敌。
无论是支援巴蜀平乱,还是剿灭戎狄来犯,都不是大军阵行军的场合——虽然秦军中已有最小的群体作战单位,将士们散落各自为战的可能性很高。
等到将士们在战场上打散建制,最容易凭借发髻认出指挥-->>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