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省广播电台播出《舌尖上的华夏》之《酥肉粉》篇,再次将听众导向各个酥肉粉店。
方德华选择绿城特产老友粉作为第一期节目,那是因为它有普遍的市场,是传统的美食,有非常显著的地理特征。
马依依和节目组承接他的这份“小”
礼,第二天就推出酥肉粉这个主题。
一是酥肉粉在绿城周边同样广泛存在,二是那篇佳作的余响还在继续发酵。
在这期节目中,重点提及竖县的方家粉之都、大厨方兴伟。
(素材来源于此前绿城晚报的采访)
80年代,广播电台的辐射人群比电视不知大多少倍。
于是,这期节目一经推出,酥肉粉的大名再次响彻八桂大地,方家粉之都成为酥肉粉的代名词,大厨方兴伟的名字也广为人知。
绿城晚报上的连载要慢电台一天。
《舌尖上的华夏》这个系列的不仅完整刊登方德华写的美食文,还附上了老友粉的做法。
上午“酥肉粉”
的广播刚播出,晚上报纸上呈现“老友粉”
的做法。
于是出现这么一个现象:早餐、午餐,听众去嗦酥肉粉。
晚上,他们就学着报纸的步骤,回忆街头老友粉的做法,在家与爱人研究怎么炒粉。
一连几期节目过后,等后知后觉的电台领导看到听众来信里的反馈,才知道这档美食节目的魅力。
听众在信中表扬电台敢于创新,美食节目做的出色,让他们知道八桂大地还有如此多的美食,纷纷要求扩大对美食的介绍,不要局限于省内,更要放眼整个华夏。
面对观众们的要求,省电台领导、节目组成员又高兴又苦恼。
省内的容易,省外的美食就需要派人收集资料,甚至可能要进行实地考察、采访!
这意味着,需要预算和经费!
领导们很快拍板,决定将这档节目做下去。
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必然能在全国的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年底或许争取一個全国性的奖项。
这决定刚下发,就收到电台的员工热烈反馈!
一个个都想争取这一美差。
他们从文字的描述中看出,有些采访需要走访不少地区,可以算是“公款旅游”
,又能享受到当地的传统美食!
();() 随着节目的播出,《舌尖上的华夏》这档节目开始拥有大批忠实的粉丝。
散文式的描述、身临其境的配音、像素级还原的美食描绘、食客们的品尝反应,让他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是一场试听大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