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媳妇已经提过先给大儿子娶亲,二儿子等下一年,可听说是村长的亲侄女,又不好直接推辞。
“孩子们和他爹都在山里烧炭,年根上才会歇息,要不等正月让他们相看相看,若是都中意我也没意见。”
话说到这两边的亲事算是有了点眉目,黄媒婆却没有离开的意思,打听起村里的适婚男女。
“汪家媳妇,你们这个村子大多是近些年搬来的,我也没进村子里打听过,若是错过了好小子俊闺女就该打脸了。”
汪家媳妇想着最近邻里走动多,见面都客客气气打招呼,有事就应该相互帮衬,说媒拉线也是善举。
“江家小子应该有十六七,识字会算脑子聪明的很,村里的木炭都是他拖到县城卖掉的,他爹虽然瘸了腿,可人家读过书,现在是村里的账房先生;赵家女儿也不小,先前在粉条作坊做工,他们家是最早跟在村长身边挣钱的;何家小子也是十六七岁的样子,四个姐姐都嫁了人,两个老人就这么个宝贝疙瘩;来福叔家有好几个孙子孙女,他们家的日子在村里算过得好,现在分家了只会过得更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黄媒婆还真是敬业,在村子里走了一圈,把各家的闺女小子摸了个透,不仅看到了几个人的模样,还把人家的家境了解的七七八八,这事在村子里传的沸沸扬扬,估计年后村里的喜事会一家接一家。
江海涛何东明和另外两个村民,每天早上拉着两驴车木炭去县城卖,先送预定好的人家,再走街串巷吆喝,无论是否卖完都会去玉竹轩看看,两家铺子的烧炭堆放在一块,若是不够必须赶趟送过来。
虽然他们卖的是木炭,脱下围裙手套,马上就是干干净净的小子,午饭吃着自己带的干粮,坐上晃悠悠的驴车回家,交完卖炭的银两,徐老太打趣道:“海涛小子脑子活泛,定会娶个贤惠好看的媳妇,不知道哪家闺女有这福气。”
“徐伯娘尽拿我开心。”
回了这么一句就溜走了,十六七岁的少年不是没想过娶媳妇,自己的家境稍有好转,再过小半年时间,心仪的女子就该及笄,到时候就托村长媳妇说媒。
吃完晚饭,他娘说了黄媒婆在村子里做的事,还特别提到来家里打听了一番,江海涛立刻紧张起来,沉默了片刻丢出一句话:“爹、娘,我想娶猛子叔家的水娟。”
江行远做了一个月的账房,对村长家边上的邻居有些了解。
“赵水娟是个好闺女,赵家人也好相处,一对双胞胎弟弟又会读书,听说年后就要考童生,将来有一个考取秀才举人,可就有依仗了。”
这就是同意了,江海涛立刻就要去村长家托徐老太太做媒,被江行远拉住了。
“这事让你娘去说,妇人们唠唠嗑透个意思好些,都在一个村子住着,万一人家不愿意也好换个话题。”
听到这话江海涛更沉不住气了。
“我先去找赵水娟问问,若是她不愿意也没法子,等家里盖了青砖瓦房再考虑成亲的事。”
“不得无礼,儿女的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能直接问人家姑娘的?做事要讲规矩。”
江行远当上账房以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说话也回到一家之主的位置。
江海涛不想现在就娶媳妇,可又怕赵水娟被人抢走了,不顾爹娘的劝说,一口气跑下山坡,冬日的夜晚被白茫茫的大雪映的透亮,屋外几乎看不到人影,鼓足勇气走到赵水娟家院门前。
喊出来的却是:“赵强,你出来一下。”
赵强打开院门,看见是江海涛心里纳闷,偶尔在山里碰到打个招呼,最近好像常套近乎,这会找他会有啥事?跟着出门的孟子媳妇客气叫着。
“是海涛啊,外面太冷进屋里说吧。”
“不用了,婶子,就两句话很快的。”
进屋说什么?总不能当一家人的面问吧。
孟子媳妇回了屋,都是规规矩矩的孩子,没啥大事不用理会。
赵强等着对方问话,可人家搓着双手讪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