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暖煦的阳光轻柔地洒落在京城的每一寸土地之上,仿若为这座古老而庄重的都城披上了一层熠熠生辉的金色薄纱。
大街小巷,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馥郁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引得蜂蝶翩跹起舞,处处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写书门生们所居住的庭院,亦是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景。
庭院之中,花草树木在和煦的春光轻抚下,舒展着柔嫩的身姿,仿佛它们也知晓了即将肩负的新使命,正欢快地摇曳着枝叶,为这充满希望的开端欢呼雀跃。
彼时,随着《墨韵千秋》在国内外声名远扬,那一本本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与写书门生们心血智慧的书籍,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文化火种,跨越了国界的界限,点燃了世界各个角落读者们对东方知识的炽热渴望。
其版权输出更是一路高歌猛进,诸多国际知名的出版机构纷纷抛来橄榄枝,携手将这华夏文化的瑰宝推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目睹这般辉煌盛景,写书门生们的心中却并未被胜利的喜悦完全填满,他们深知,文化传承之路漫漫,恰似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长跑,要想让这星星之火永不熄灭,培育后备人才的重任已然刻不容缓。
唯有悉心浇灌、培育那些年轻的希望之苗,方能确保写书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华夏文化的璀璨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闪耀。
一日,苏御静静地站在庭院中的一棵老树下,这棵老树仿若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
苏御目光深邃地遥望着远方,那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阻隔,望见了文化传承的漫漫征途。
他若有所思地开口说道:“诸位,回往昔,咱们一路走来,其间历经的艰难险阻、风雨沧桑,实难一一言表,幸得大家齐心协力、砥砺奋进,方有今日《墨韵千秋》这般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可岁月如流,从不留情,咱们终有老去的一天,若想这写书的伟大事业能够持续繁荣昌盛,培养后继人才无疑乃当务之急。
咱们必须当机立断,建立一套完备周全、行之有效的传承培训体系,为年轻一代搭建起成长的坚实阶梯,让他们能够稳稳地接过咱们手中的笔,续写华夏文化的壮丽华章。”
他的声音略带沧桑,却又饱含着对未来的深切期许,宛如洪钟般在庭院中回响,直直撞入众人的心底。
唐寅闻言,微微抬手,轻轻抚着身旁那历经岁月打磨、光滑而又透着古朴韵味的石桌,似是在借此触碰历史的余温。
他微微点头,应和道:“苏兄所言极是。
年轻人恰似那初升的朝阳,朝气蓬勃,充满无限的活力,他们的思维敏捷活跃,仿若灵动的涌泉,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新奇的创意与灵感。
只要咱们能够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他们充足的滋养,定能为咱们的创作注入全新的活力,使其焕出别样的光彩。
我建议,咱们不妨先从选拔苗子入手,广纳天下贤才,摒弃一切陈规旧俗,不拘一格降人才。
无论是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浸润在墨香书韵之中的子弟,还是成长于贫寒困苦之家,却凭借着自身对读书写作的卓越天赋以及满腔热忱,在艰难困境中努力自学、执着追求的孩子,都理应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崭露头角的机会。”
说罢,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新人辈出的憧憬之光,仿若已然望见了未来那群星璀璨的文化新景。
6文一直坐在石凳之上,专注地聆听着两位兄长的话语,此刻,他缓缓推了推鼻梁上那副精致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闪烁着严谨与智慧的光芒。
他从石凳上站起身来,身姿挺拔,透着一股学者特有的坚毅气质,补充道:“选拔之后,培训课程的设置更是重中之重,关乎着这些年轻苗子能否茁壮成长。
这课程体系既要全面涵盖文学知识、历史文化、写作技巧等基础且核心的内容,让学员们筑牢根基,又要与时俱进,敏锐捕捉当下的新思潮、新观念,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使学员们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创作出既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又紧密贴合时代需求的作品,方能在未来的文化浪潮中扬帆远航。”
6文边说边从袖中掏出一方素绢手帕,轻轻擦拭了一下眼镜,随后又在随身携带的竹简之上,用那支饱蘸墨汁的狼毫笔,工工整整地记录着要点,神情专注而严谨,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量。
众人商议既定,便如同听到了出征的号角声一般,迅行动起来。
他们精心撰写告示,那告示上的每一个字都倾注了他们对后备人才的殷切期盼。
随后,在京城及周边地区的繁华街巷、集市村口等地,广为张贴。
那一张张告示,仿若一面面飘扬的旗帜,吸引着众多有志青年的目光。
与此同时,他们还广英雄帖,凭借着写书门生多年来在文坛、学界积累的威望与人脉,诚邀四方有志于投身写书事业的年轻才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