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度攻击性
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
区分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
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岁以前无此类行为者易于生暴力。
他们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有攻击型行为和不具有者两类,前一类具有终生生身体暴力的倾向。
2无羞惭感
认为此类人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包括皮肤直流电反应)。
对反社会人格和非人格障碍者各524人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观察,结果现25的反社会人格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其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着区别。
jas等称谓那些伴有焦虑和抑郁的反社会人格为“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
,这类人与不伴焦虑的反社会人格患者比较,表现智力功能困难、存在自杀观念、易于激惹、伴其他神经症特点,住院时间长,对治疗反应不良。
他们认为伴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病态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的综合征。
b1a建议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和非焦虑两型,前者为继性人格改变;后者为原性精神病态,相当于karpan(1948)的真性精神病态。
3行为无计划性
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
arieti(1967)区分精神病态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患者往往在事情生前有计划,而且可以达到行为的目的。
因此单凭计划性有无而确定攻击行为的性质是不适当的。
4社会适应不良
icd-1o(1992)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着背离而引人注目。
适应不良是精神病态患者的重要特征。
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
然而,一些学者曾提出适应良好的病例。
hendern(1939)提出创造性精神病态状态,而且举出2名病例在不同道路上挥创造力,但2例彼此之间甚少共同之处。
父母养育方式不仅与父母自身文化、经济情况等有关,还与另一方的情况,如配偶是否健在以及家庭婚姻的状况息息相关。
这进一步证实了家庭微环境复杂而微妙地影响着成员间的行为方式。
而良性的家庭环境,父母正性的养育方式对极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来说,意义无疑更加突出。
病机制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通常在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异常的行为模式。
常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18岁以前)就出现品行问题,并长期持续展至成年或终生。
近年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学因素在犯罪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现人格障碍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存在关联。
但人的行为改变绝非单一基因变异所致,重视环境因素,尤其是个体早期成长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防治尤具积极意义。
病理生理
动物和人体实验提示,攻击行为与中枢五羟色胺功能呈负相关,即中枢五羟色胺功能不足是攻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有研究认为,五羟色胺系统可能是通过五羟色胺1a受体或1b受体来调节攻击行为。
临床表现
这类人在幼年往往学习成绩不良、逃学、被开除、漫游、反复饮酒、性放荡、说谎、破坏公物、偷窃、违纪、对抗长者、攻击人等表现。
成长后情感肤浅而冷酷,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对人不坦率,缺乏责任感,与人格格不入;法纪功能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狂热但不动人的行为;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则推诿于客观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或引起反应状态;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更换职务;缺乏良知,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觉知;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多种形式的犯罪,趋向伴药物或乙醇滥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