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说,那咱就试试吧。
说罢遂出一联曰:衡门稚子璠玙(美玉名,后泛指珠宝)器。
时年八岁的孙觌应声对曰:翰林神仙锦绣肠。
东坡先生听罢,不由得抚其背曰:真璠玙器也!
异日定会不凡。
称羡之情溢于言表。
经过苏州,看到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太悠悠,尔既无心我亦休。
浪迹姑苏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
东坡先生阅此后,疑为神仙所作。
经过打听当地人,竟是初至吴地的僧人仲殊所做。
此后,东坡先生与仲殊二人遂成了莫逆之交。
在秀州(今嘉兴与松江一带),苏东坡会晤了状元、秀州守章衡。
后来,东坡先生对章衡的评价为:
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子平以文章之美,经术之富,政事之敏守之,以正行之,以谦此功名富贵之所迫逐,而不赦者也,虽微举首,其孰能加之,然且困踬而不信,十年於此矣,意者任重道远,必老而后大成欤。
我们知道,苏堤是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所修,后人念其功故命其名。
但是工程的最初倡议者却不是东坡,而是他的好友章衡。
东坡初抵杭州时,西湖已经是水涸草长,淤积严重,残破不堪。
苏东坡便想集中大家的智慧,化劣为优,变废为宝,将堆积如山的淤泥水草筑成一条近三公里长的大堤,不仅大大节约了治理成本,还便捷了南北交通,为西湖增添了一条靓丽风景——苏堤。
在关于西湖治理的过程中,东坡还曾给章衡写过一封求助信:
您劝告和鼓励我治理西湖,现已着手并已初具规模,想必您一定会不惜余力继续帮助我的,请您将贵府罚没的船只尽数给我,多多益善,我大约需要四百只,请您派人送来。
本州别的东西还好,就是缺乏士兵,也请您一并帮助。
();() 由此可见,章衡在西湖的治理上不仅有首倡之功,还有鼎力相助之劳。
赴杭途中,苏东坡还晤见了弓允(字明夫)、钱勰之子三郎。
对于范祖禹(字纯夫)为其父求写的《忠文公碑》神道碑,东坡先生给以坚辞。
东坡先生专门于途中致简范纯夫解释道,虽然范家人是真心托付的,但自己平生本不愿做这些文章。
中间为几个人作的神道碑文,那都是迫不得已,违背自己的初心之举。
自从自己离开京师后,就决定再也不作此类文字,截至目前都已经婉拒好几家了。
元佑四年,七月初三。
五十四岁的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任职,在谢表中,苏东坡那是感激涕零,再三叩头。
他说自己本来乞求的是越州闲职,谁知幸遇陛下的禹舜般的仁义、仲尼般的智慧,将仅有末能小技的自己提携到富庶之地的杭州出任要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