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小说

第11章 缺失的美术课(第2页)

元佑五年(1o9o年),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

在这里,他结识了五十八岁的两浙兵马都监刘景文,两人一见如故。

苏轼就写下了这《赠刘景文》。

这诗开篇描写了秋末初冬,荷叶和菊花都已经衰残的景象———但这两者都不是作者叙述的重点,诗歌的后两句才是苏轼所要强调的对象。

秋冬一般被认为是肃杀寒冷的季节,苏轼却称它为“一年好景”

,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此时有“橙黄橘绿”

在“橙”

和“橘”

中,作者最想要强调的还是“橘”

其实在古代,“橘”

可是能与松、竹、梅岁寒三友相提并论的高洁形象。

屈原有《颂》,借赞美“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的橘来表白自己“秉德无私”

的高洁追求。

张九龄在《感遇》中也写道:“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而这里苏轼写橘,不仅是在赞美秋冬美景,更是在赞美刘景文正直的操守与清白的品格。

此时的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仍旧蹉跎在低微的官职上,纵有一身才华也无处施展。

秋末初冬象征着人生的中晚年,虽然已近迟暮,却是果实收获的季节。

苏轼在这诗中也倾注了对朋友的鼓励,期待朋友能够凭借积累的才学与品行,收获应有的回报。

其实,此时的苏轼也已经年过半百,对朋友的激励,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人生信条呢?

此后,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终于使朋友得到了小小升迁。

没想到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去世了,终究还是没能等到“橙黄橘绿”

的结局,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苏轼听闻刘景文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

他独自来到曾经与刘景文一起赏景之处。

秋风瑟瑟,仿佛诉说着无尽的哀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轼望着那片曾有橙黄橘绿的园子,心中满是愧疚与思念。

他想起两人吟诗论文的过往,那时虽知岁月匆匆,但仍怀揣希望。

如今好友离去,所有的期许都成了泡影。

他默默折下一枝干枯的橘枝带回住所,放在案几之上。

每看到橘枝,就仿若刘景文还在身边。

他决定要将这段友谊以及刘景文的品德着书立传,让更多人知晓。

哪怕命运如此弄人,这份友情和刘景文的才情操守不应就此被遗忘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于是他提起笔,蘸饱墨汁,缓缓写下纪念挚友的文字,眼神坚定而又充满怀念之情。

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终于拉开帷幕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