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底有多少,可谁也不知道,记得在中学读书时,老师讲解这篇文章,对“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节,也没说得怎样清楚,大家于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糊里糊涂的过了去。
我觉得这问题虽没有多大重要性,但倒有点兴趣,后来就去查查历史书刊,找到了一点资料。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典故,最早见于宋书的“陶潜传”
,其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难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乃即日解印绶去职。”
“督邮”
这一种官,是专门来考查县令治绩的,使做县令的大为头痛,可想而知。
《三国演义》中记张翼德怒鞭督邮,读者们的同情完全放在张飞一面。
陶渊明没有燕人张翼德的臂力武功,鞭他一顿是不成的,但想到此人讨厌,不见也罢,于是辞官不干了。
(至于“归去来辞”
的序文中说辞官是为了妹子的逝世,大家说那是托词,只是为了免得惹祸。
)
现在北京故宫里藏有王莽时代的一只量器,刘复根据这只量器推算,王莽时的一斗只合今日二市升弱。
又据隋书记载,王莽的铜斛约当曹魏斛九斗七升多,两晋南朝的斗斛之量是承继曹魏制度的。
依此推算,陶渊明那时(东晋末年)的一斗大致与今日的二市升差不多。
那么,陶渊明的五斗米,只有今日的一市斗米了。
近来我国学者的历史研究,非常着重历代的生产、消费、分配等等经济生活,与从前重视帝王家谱、个人英雄、家族门第等大不相同。
因之古代的经济资料,也整理出来很多。
据学者考证,东晋时地方官的俸禄一年大约为四百斛,即四千斗(古代一斛是十斗,到南宋贾似道时才改为五斗。
广东一带很少用斛,但在江南,解放前“斛”
的使用是很普遍的)。
陶渊明的“五斗米”
,如说是年俸月俸当然绝不合理,就算是日俸,也还是太少。
那么其中原因在什么地方?
缪钺先生发表在“历史研究”
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新的、也颇令人信服的见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