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大学的第一期学员需全部出校,同时第二批学员入校。
尽管决议通过了军事战略的基本策略,但东征的具体策略、行动方针、组织安排和具体部署仍需进一步细化。
总部指示下达后,前方将领从战役战术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他们认为,东渡黄河并创建吕梁山根据地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但有两点顾虑:
首先,他们担心红军在大疲劳之后,体质仍然较弱,人数也较少,如果渡河时受挫,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次,他们担心在东渡黄河后,随着国军援兵的增加,红军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为了确保根据地的安全与稳定,他们必须慎重考虑每一次的军事行动。
1936年初,红军总部接连在1月10日和17日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核心议题便是东征战役。
会议中,领导者们深入探讨了行动方针、策略原则、组织安排以及开辟新根据地的具体工作。
明确提出了“稳扎稳打”
的东征策略,旨在背靠苏区,稳固根据地,争取在黄河渡口的自由行动权。
会议结束后不久,红军总部高层向前线将领发出了回复,强调只有以晋军为对手,采取稳健的作战策略,才能确保胜利。
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作战要求,即在黄河沿线发展,迅速挺进敌后,进行野战急进,确保在撤退时能够安全渡过黄河,无隔断危险。
为了执行这一战略,东征军由红一方面军的主力组成,以“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
为番号,下辖第一军团和第十五军团,每个军团都下辖三个师。
为了保证陕甘根据地的安全,红军留下了刚组建不久的红二十九军、红三十军和一些地方武装力量。
为了确保东征战役的彻底胜利和新根据地的开辟,红军总部和出征部队的指挥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军事上,红军成功阻止了从路川、鄘县进犯的东北军,打退了北线的敌人进犯,并包围了横山,进一步巩固了陕北苏区,为东征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此外,通过扩红计划的实施,至1936年1月下旬,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总人数增加到了2万人,调集的300多名干部也如数到齐,随时准备随军东征。
机炮团原本1500余人,加上过草地收容没有回归其原部队的人员,一共两千出头,拥有30门完好的火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