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显的视线盯着远处的明亮灯山。
“灯会自然是有的。”
他还是那副寻常笃定的口吻,“大城小城里都有。
就连边关屯兵的边城也有,规模不等罢了。”
姜鸾听得更纳闷了。
“那你怎么像是极少看灯会似的?”
她比划了一下,“眼珠子都不转一下的那种看法。
只有头次出门看灯会的小孩儿才会盯着不错眼地看灯。”
这回他的视线终于从明亮灯火处转回来,在她身上转了圈。
“殿下观察细致入微。”
裴显并没有否认,“确实极少去看灯会。
没想到偶尔疏漏,就被看出来了。”
他今天出奇地好说话。
一定是夜里喝多了酒,出门时又被门板夹了。
姜鸾喝了口甜甜的果子酒,继续猜测,“是不是你小时侯在河东祖宅,家里管教得严厉。”
裴显不答,视线又转回去,沉沉地盯着鳌山。
姜鸾喝了不少酒,看够了灯,瞅了眼身侧难得陷入沉思的人,扬声叫秋霜把今晚特意带出的一卷卷轴拿过来。
她拿过笔墨,在亭子里的石桌上铺开了,借着灯火写下,
【腊月二十九。
天阴无雪。
宫中搭起壮丽鳌山,二兄过年得以赏灯。
前日告知二兄,病榻前喜悦拍手大赞。
我今夜观鳌山盛景,亦何尝不是旧事夙愿——】
裴显耳边突然安静了好一阵,他感觉蹊跷,视线从远处的鳌山收回,注意到姜鸾趴在石桌上写写画画。
两人隔着三尺,坐在空旷的亭中,不远不近,彼此说话无妨碍。
这样的距离正是他想要的,他闲适随意地问,
“殿下写什么?”
姜鸾写完了最后一笔,吹干了墨汁,把卷轴原样收起,交给秋霜拿下去。
“没什么。
无事时写些随笔,记录身边二三事。”
记录随笔是文人墨客常见的风雅小事,裴显并未放在心上,视线又转了回去,
“随笔是雅事。
就是要慎重保管,莫要落入有心人手中。”
“没写什么要紧的大事。
都是些琐事而已。”
姜鸾摆摆手,鳌山盛景赏够了,护腕的事也意外地谈好了,她起身就要走出八角亭。
走了几步,停步回头,瞄着裴显扶栏遥望灯山的侧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