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之谓也。
"
话锋一转:"
如此看来,见利思义,不过为了避害。
所谓"
义"
,何尝不是"
利"
之一种?"
这时子周插话:"
大哥,也有人不是这样的。
"
长生想:真是长大了,再不像从前那般毛躁。
子释点头:"
是有这样一种人,不必看到危险和恶果,已经把道义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作为信仰来追求,时时警惕以免自己误入歧途。
他们见利思义,不是为避害,而是为向善,因此并不计较实际的利益。
这种人,是真君子。
"
听到这话,子周想起了花照白、养父、生父、王夫子、席大哥……最后,犹豫着要不要加上自己。
"
这种人,哪怕面对再大的利益,也不可能抛弃心中道义,甚至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为他们求的,是心安,是坦荡,是值得。
"
他们中的多数人,往往不可避免有一个企图:生前无愧,死后留名。
即使当时无法实现,心中也多半抱有这样的信念:流芳百世,后人景仰,历史终将给出公正的评价。
这种信念,本是其内在驱动之一,所谓"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里的所谓"
义"
,于他们自身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
利"
?"
"
大哥!
"
子周有意见了。
子释摆手:"
利者,人情之所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