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嘿嘿一笑,促狭的瞧沈慕两眼,一溜烟的跑了。
待他走了,沈慕这才打开婚来。
上面除了宋柏和沈慕的姓名、籍贯,宋柏自愿入赘沈家等内容之外,最下面盖印的部分还写道
今,宋、沈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以此为证。
沈慕拿着那张婚,指尖划过“良缘永结”
,划过“瓜瓞绵绵”
,最后停在“白头之约”
。
嘴角再也忍不住扬了起来。
婚和户籍落袋为安了,压在身上的那块石头终于去了,沈慕娘俩才觉得松快了些,转头考虑起宋柏的住所来。
在村长家只是暂住,庄户人家都不富裕,多一口人吃饭可不是多添一碗水的事儿。
况且宋柏还是个吃的不少的壮年汉子呢。
村长照顾他们家,他们也不能赖上人家,还是得赶紧给宋柏起个房子搬出来。
母子俩商量了一下,左右也只住不到三年,二十七个月后宋柏还是要搬进他们家住的,地基也不用花钱另买,他们家的地基当初是划了一大片的。
因着家里人口少,又没许多钱,当年便只用了一半盖房,左边一大块地还是空着的,就把房子建在那里。
离得近,日后有什么事儿走动也方便,在自家院子里喊一声那头就能听见。
房子也不必建得太好,砖房就算了,建一间大些的泥胚房也就够了。
甚至连院子也不必围其实村里人也不是每家每户都会围院子的,多的是家里穷的只盖间孤零零的屋子,或者是房前屋后随便种点菜并不用什么栅栏围墙。
在他们村能围上个大院子的都是有些讲究的人家了。
况且真不是他们苛待宋柏,实在是家里也没什么钱了。
外人瞧着沈家体体面面的,原来又有个秀才公坐镇,都以为他家家底厚,实则不然。
十五年前沈文和刘氏带着沈慕从老宅净身出户,真的是身上一文钱也没有,连宅基地的银子都是欠了村长的。
沈老大虽然在镇上教每个月有两贯钱的月银,可他们读人本身挑费也多。
每个月笔墨纸砚和秀才们之间的诗会应酬少说都得半贯钱。
而这些应酬又是他在院立身必须去的,省不得。
家里又没田地,米粮都得花钱买。
柴米油盐要不要钱,四季衣裳要不要钱一个月攒下来半贯钱,到了年底,统共二两银子又都孝敬老宅了。
到了后来,过了两三年沈老大开的两亩荒地收成这才上来了。
足够自家吃,米粮不用花钱买了,家里日子才松散些。
去年年底,沈老大就想把家里的房子给翻修翻修,一家人过个好年。
他家住的还是分家出来时,兄弟们帮忙搭的土胚房,住了十几年了,破的不成样子。
屋顶上的稻草都朽了,下雨的时候满地漏水。
沈老大想着,家里这些年也攒了十两银子,干脆把这破屋都推了,盖成青石瓦房。
老了老了,自己和媳妇苦了半辈子,也得享享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