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
《本经》所言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
。
四气,即四性,是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与人们味觉可感知的五味相对而言,四气属阳,五味属阴,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
之意。
事物之阴阳属性是可分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故药物寒热温凉之性还可再分阴阳。
温性、热性为阳,凉性、寒性属阴。
热甚于温,寒甚于凉,其中只是程度的差异。
温热药有微温、温、热、大热的不同量级;寒凉药有凉、微寒、寒、大寒的不同量级,如果在性质上没有寒热温凉明显的性质差异,于是就用“平”
标定其性质。
认为药“有毒无毒,斟酌其宜”
《本经?序录》中“有毒无毒,斟酌其宜”
指的是在临证用药时,务必要熟悉哪些药物有毒,哪些药物无毒。
有毒之药,其毒性之大小及程度何如等等,然后再根据临证实际情况,斟酌用药。
认为药有“七情和合”
《本经?序录》认为: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这就是药物配伍理论中“七情和合”
的源头,指药物配伍中的特殊关系。
当然,以现在的科技和医学条件,印证了专着所在的缺陷。
《本经》虽经后人归类为医学传统经典,但严格站在医学角度来说,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本经》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
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药物总数的确定拘泥于术数,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在汉代以前,人们认识的药物已远不止此数。
据资料统计,《山海经》有药物124种,《诗经》中提到可入药的动植物1oo余种,《五十二病方》运用药物247种。
《本经》载药拘泥于365之数,许多汉代常用药物,如《急就篇》中提到的艾、乌喙,《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方中经常使用的白前、香豉、白酒、苦酒等,《本经》均未收入。
以致遗落了许多汉代常用药物。
2部分药物学理论受儒家思想影响,而脱离临床实践,如《本经》“上药为君”
的配伍原则和机械地规定方剂中君臣比例等。
“上药为君”
是汉代儒家尊君思想的折射,是《本经》作者将儒家君臣体系在方药配伍中的理想化。
上药应天,在方剂中的地位只能居于最贵,故为君,同样的道理,中药应人为贱,下药应地更贱,故只能居于臣属佐使的地位。
《本经》还规定了方剂中的君臣比例,强调方中君药的唯一性,臣多于君,佐多于臣,使多于佐,“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这正是儒家政典模式的缩影。
这种理想化的君臣格局,对临床用药指导意义不大。
3受方士的影响,片面夸大药物的养生延年作用,在汉代的方士们看来,金石不朽,炼饵食之,其效用更在草木凡品之上。
故《本经》中金石类药物占了很大的比重,共45味,占全书药数的12,这一比例居历代本草之冠。
4对金石类药物的功效和毒性存在错误认识,故对后世造成不良影响:关于金石类药物的医疗作用及其毒性,早在周代即有认识。
《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1800更新1虞思眠穿进了自己写的书中。熟知故事的她,带着众人一次次死里逃生。人们开始敬她爱她为她神魂颠倒奉她为天道真身。2天道不公,将连祭愚弄于股掌之间。让他在无边的黑暗厮杀,在炼狱中徘徊。最终,...
小甜文,没极品刚穿越就结婚,活了二十多年都没处过对象的简彤,从没想过自己这辈子最重要的场合竟然就这么完成了没有罗马柱,没有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只有两个金圈圈和一对红本本,还有一位集帅气,洁癖,强...
...
她是共认的小吃货,穿越到异世,被凶残的禽兽男拖进山洞,神马一夜七次弱爆了人家是一夜只一次,但一次一整夜一直到她肚子里被强行塞进一个蛋宝宝强大腹黑,带着妈咪全世界的找美食。结果发现禽兽爹地遗...
简介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是来搞笑的,来点悲惨的开始然后咱们就一直二下去吧苏九儿一不小心滑了一跤,竟然就这样穿越了,睁开眼脑子里就全是本主的记忆,一幕幕惨绝人寰,爬起来一看自己居然躺在荒山野岭,身...
末世来临,路人甲莫雪同志不幸炮灰成了一只低阶丧尸。变成丧尸莫雪也不气馁,打架,咬人,卖力的吞噬血肉堪堪升为丧尸小头目,谁知又天降巨炮将她轰成了渣。本以为这辈子是凉凉了,谁知她竟然穿越到大晋朝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