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埋没的转折点
今天是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其实,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也具有不小的转折意义,可惜被埋没了。
一九七一年十月十日上午,周恩来总理陪着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来到上海。
这位年迈的皇帝很有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坚决抗击入侵的意大利法西斯军队,气得希特勒曾立誓要割下他头颅上茂密的胡子做一个鞋刷子,用来天天擦拭自己的长统战靴。
在希特勒和他的长统战靴灰飞烟灭二十六年之后,这位皇帝到中国来了,胡子依然茂密,只是已经花白。
他来的目的之一,是想见一见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
想想也对,当今世界上皇帝剩下不多,彼此都会有一份远远的挂念。
塞拉西皇帝是十月五日到中国的,十月七日在北京与周恩来会谈,得知溥仪已在四年前因病去世,笑着点了点头。
在十月八日拜会了毛泽东,他便接受周恩来的安排,到上海来参观。
周恩来一路上心事重重。
其实他只比塞拉西皇帝小六岁,也是一位七十三岁的老人了。
这些天,中国正面临着一次历史大转折,而他正承担着这次转折的成败,因此显得那么疲惫和消瘦。
就在二十几天前,发生了“九一三事件”
,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林彪自行飞出国境并失事。
这件事情的真相还可以继续研究,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后来被简称为“文革”
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就此宣告彻底失败。
这是因为,“文革”
虽然是一场民粹主义大劫难,却有一个政治起点:由林彪替代刘少奇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
现在,这个政治支柱已经断裂。
而且,从当时快速发现的一些材料看,林彪本人也反对“文革”
。
那就更成了一种彻底的反讽。
以后几年,“文革派”
还会用各种方法掩盖失败的事实,但毕竟无济于事了。
因此,远在美国的作家张爱玲在“九一三事件”
后立即写出了一篇文章,题为“文革的终结”
。
这位女作家并不太懂政治,只是凭着常识和逻辑,作出了“终结”
的论断,简单而明了。
此刻,周恩来成了第二号人物,前面五年的民粹主义大劫难留下了一个庞大无比的“烂摊子”
,必须由他来领头收拾。
这已经够麻烦的,而更麻烦的是,他深知毛泽东不允许有人否定“文革”
。
因此,面对“烂摊子”
却不能说是“烂摊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