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往往一门技术被研究得很深入。
董仲舒对此一开始是抗拒的。
但是当他看到这些读过书的,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在后续发挥出了这么大的效果,他们研究出来的种子增产动辄都是以亿为单位之后,他动摇了。
谁能说这些人不是大贤呢?
此时,他看到青年李振声在街上收到一个传单,上面写着欢迎报考农学院,食宿全包,既能上大学,又能有饭吃”
之后,更是深受震撼。
后世对于推广教化还真是不遗余力!
他曾经见过有学子天资聪颖但因为家贫最终放弃学业,若是大汉的太学和各路言学也可以提供食宿,那必定也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君子耻于谈钱。
但此刻的董仲舒,却无比清楚的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
【李老是经历过42年山东大旱的人,明白绝收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他又是研究牧草的嘛,于是心里就生出了一个念头,可不可以将一些牧草的里的抗病基因引入到小麦里,培育出一种新的不怕病害的杂交小麦?】
【这个想法是极其大胆的。
水稻的杂交只是引入了不同品种,但大家还都是水稻,但小麦和牧草虽然带有那么一点点的亲戚关系,但实际上算是不同的物种了。
小麦和牧草杂交得到的新品种,约等于马和驴□□后生出了骡子。
】
【还真让李老成功了!
】
【当然,过程肯定没有up主现在说的那么轻松,在研究了整整20年之后,李老拿出了小偃6号,这个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能力强,据说做出来的面食也很劲道。
80年代的时候,小便6号按照每年一千万亩的面积进行推广,到了80年代末,它就已经累计为我国增产60亿斤!
甚至一度超过了水稻的产量。
】
一群农民蹲在田埂上,吧吧的抽着烟斗,对前来讲解推广小偃系列种子的李振声和
农科所研究人员投去了怀疑的眼神。
“你说你这种子,是麦子和野草杂交,能行吗?”
“就是,这听上去就不靠谱。”
李振声丝毫不气馁:你们想啊,这麦子种了这么多年,精心打理,却还是经常这病那病的,反倒是田里的野草不打理还能长得那么茂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基因里的抗病性强啊。
我们这小偃6号就是这个道理。”
在经过农业研究人员的百般推广下,小便6号终于被一批胆子大愿意尝试的农民们种到了土里。
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他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708斤!”
亩产的数字出来后,农民们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嘴巴都合不拢了,伸出了大拇指:“要吃面,种小偃!”
“啧啧,”
有农人瞠目结舌,“这读书人的脑袋瓜就是灵活。
他是怎么想到要把牧草和麦子弄到一起的?”
这完全就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的两种东西啊!
之前对汉武帝解释过牧草的不同的卫青,也在心里啧啧称奇,原来牧草还能这样用!
神奇。
“看来,还真是要有专门研究草的人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