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看也未必!
蒙元末年,英雄四起,各据一方。
元廷虽然派兵镇压,但是起义军此伏彼起,元廷穷于应付。
四年之后,起义军首领刘福通部打出“反元复宋”
的旗帜,拥宋徽宗的后裔韩林儿为帝,在亳州建立政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这时朱元璋穷苦不堪,他当叫化子讨不到饭,当小和尚化不到缘,经常饿得头昏眼花,冷汗淋漓。
于是他投身到一个小首领郭子兴的队伍。
他的投军,最初不过是混碗饭吃,哪有什么雄心、野心?由于作战勇敢,逐渐取得郭子兴的信任,娶了郭的义女马氏为妻。
郭子兴死后,他取而代之,自己就有了本钱。
如果朱元璋真的是“民族英雄”
,那他进军的矛头应该直指北方──元廷的所在地。
但是从他率领郭子兴的部众开始,到他于1368年登上帝位之前,他的进军方向始终是向东──打张士诚,向西──打陈友谅,向南──打方国珍,从来没有向北进军去打过元兵。
这些行动是不是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所造成?不,这种“不打元兵,专打友军”
的做法是朱元璋的“既定方针”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在许多抗元起义军纷纷北上之时,他按兵不动,坐视友军与元兵血战,付出重大牺牲。
在友军互相火并之时,他又拉一方打一方,从中获利。
他从起兵到登上皇帝宝座,一共15年。
前10年中,他在夹缝中生存,坐大;到后5年,他才重拳出击。
1363到1364年,他消灭了陈友谅这一股势力,尽得江西与两湖之地;1367年,他又集中力量,一举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两股势力,取得江苏、浙江、福建这一大片地方。
10多年中,他一直“缓称王”
,只打“大宋”
的旗帜,用“龙凤”
的年号,让刘福通、韩林儿做自己的挡箭牌。
待韩林儿兵败前来投奔,他觉得这个傀儡已无利用价值,就害死了韩林儿,自己先称吴王,再登位做了大明皇帝。
朱元璋一直把抗元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却在后方蚕食友军,耐心等待元廷主力和各路友军实力的耗尽。
时机成熟,他才下手,不仅摘了许多“大桃子”
,而且坐得“民族英雄”
的美名。
打江山靠投机也罢,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多次在文告中说“予本布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