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明明长得稚嫩,可那模样看起来十分疲倦,三轮车叔叔关心问了一句,普通话蹩脚:“小姑娘,还没吃东西吧?我车上有橘子,都是自家果园种的,没打农药,你吃几个。”
方辞看向三轮车叔叔那张褶皱的脸,心底柔软,婉拒道:“谢谢叔叔,不用了。”
三轮车司机调转了车头,眼睛笑眯眯的:“小姑娘,你不是本地人吧?”
“嗯?”
方辞有一瞬间的诧异。
怎么不是本地人呢?
方辞这才反应过来,她讲着一口标准的京北话,地地道道的,她声音好听,就像电视里的主持人一样。
方辞急忙否认:“不,我是本地人,我从小在津南长大的。”
三轮车叔叔乐呵呵的:“你普通话讲的好,一点也不像津南人。”
方辞改了津南话,一时有些不适应:“哪里不像,我会说地地道道的津南话。”
方辞说完这话,心情顿时复杂不已,心中五味杂陈。
她能讲一口流利地道的京北话,可她终究不是京北人。
她隐约记得几年前,第一次去北京,看见的不是多么富丽堂皇的钢筋混凝土,也不是宏伟的建筑群,而是随处可见的车牌,熟悉的字母和数字,拼凑出的含义能在百度词条里搜到,离她很近,又很遥远。
京北,从来就高不可攀。
高不可攀的,从不是宏伟的高楼大厦,而是长安街边的十步一岗、抬头可见的国徽。
入夜的京北,才是真正的京北。
纸醉金迷、挥金如土、富丽堂皇。
“你是从哪里过来的?”
三轮车叔叔有一搭没一搭问道。
方辞声音酸涩:“京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