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就是好奇去看看的,今天看到新鲜了,不用专门再陪我去。”
“54号文件”
就是指打牌,一副扑克牌正好54张,大伙儿都这么形容。
黄雯兴致勃勃道:“有时间我们还是去逛街吧。
我要给我爱人买一块电子表。”
“哈哈,这个好。”
何小曼忍不住笑起来。
来特区,女的要买马海毛,男的要买电子表,就跟后世的代购一样,是必买爆款啊。
第二日一早,光明棉纱厂的小严就过来了,把考察团接到了厂里。
邱勤业当然是带了业务来的,谁也不是活雷锋,还免费教你技术不成?
谈了业务,顺便再参观参观车间,让两位车间主任去学习学习核心经验,就比较顺理成章。
光明棉纱厂的厂长姓文,是个长相精干的中年妇女,亲自接待的考察团。
介绍棉纱厂的时候提到,光明棉纱厂的前身是由爱国实业家汤祖年创建,汤祖年有庞大的纺织集团,棉纱厂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家,在特殊的历史年代,汤家把棉纱厂献给了国家。
汤家。
何小曼心中一动。
前面领导们走一处,小严陪着何小曼和黄雯走在队伍后边,趁着众人不注意,何小曼悄悄跟小严打听。
“文厂长说的汤家,是河西区那个汤家吗?”
小严看了看她:“小何主任昨天才来,就已经听说汤家啦?”
“谁让他家名气大呢。
出去买个东西都听到别人在说。”
何小曼轻描淡写,当然不会让小严知道自己昨天可能见到汤家的少东家。
小严笑道:“那是,在特区说起汤家,当然只有河西区那家。
不过,准确地说,河西区的汤家只能算是以往汤家的后代。
汤祖年老先生早就移居到香江,留在这边的是他的小儿子这一支。”
如此说来,经历了特殊时期,小儿子这一支应该不可能手里再留有实业。
所有实业都应该如光明棉纱厂一样,早就收归了国有。
却不知为何居然还能有如此声望,让人一听“河西区汤家”
五个字,就肃然起敬。
“咱棉纱厂都已经是区属企业了,汤家在特区还这么有地位啊?”
何小曼问道。
“咱们厂性质是不会变了,不过,有些实业前几年落实政策的时候是发还了的。
再者,汤老先生还健在呢,在香江生意也做得大,改革开放咱们特区这么好的政策,他怎么会错过机会?”
小严得意地小声道:“他在特区投资了好几家商场和酒店,还有特区规模最大的电子厂,全是小儿子在打理,你说这汤家能没地位嘛……”
原来如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