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耐不住,到了庄子,便亲自带头下地割稻子,农事康熙并不算陌生,他每年都会抽空亲自耕种一番。
大家看康熙如此卖力,纷纷下地,人多,在庄子农人的指导下,很快收割了四亩地的水稻。
下午,水稻打出来,称重。
这一系列都是在康熙眼皮子底下弄的,做不得假。
康熙:“多重?”
梁九功语气带了几分粗重:“回皇上,这四亩地分别收获五石二斗,五石五斗,六石一斗,六石三斗。”
梁九功的回答让知道农事的官员呼吸也跟着粗重起来。
这么说吧,南方优质水稻产量不过四石上下,康熙在自己的皇庄精心种的御稻产量也不过四石左右,这还是费心思种的,不是每亩都有这个产量。
可康熙选择收割是随机选的。
再加上胤祎奏折里说这水稻还能套种玉米,玉米产量比寻常玉米高产差不多多出一石,关键是他的法子并不怎么花钱,只需要农人精心侍弄就好,也就是多出点力气。
百姓最不缺的就是耐心和力气,跟粮食相比,不过一点力气罢了。
若是这方法能够全国大面积推广,康熙觉得,他大清的江山稳固一大半了,对汉人也没必要如此防备了,主要粮产翻倍,谁能说他满人的统治不好?
大清是封建王朝中央集权集大成者,因为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皇帝都当的格外小心谨慎,他们太知道粮食对百姓的重要性了。
康熙看着胤祎,笑意真诚:“胤祎,你很好,朕心甚悦!”
他是真开心,这可是粮食啊!
想象一下,全国大部分水稻产区粮食产量翻倍,不,不用翻倍,哪怕提高三四成产量,全国累计下来,他便还能开疆扩土。
胤祎:“儿臣曾经外出办差,实实在在看过百姓为了一口粮食风雨无阻,儿臣身为大清皇子,受天下供养,自然也回馈百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