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翘绿答:“本来是看书时间,但我还没见过真实的设计场景,想观摩观摩。”
“过来帮忙。”
叶径把台灯的角度调高,“我请你吃那么多饭不是让你看着我累死累活。”
她笑了,“叶径,我发现你不是只会嗯哦嗯哦,还会说长句子。”
他冷淡看着她,“少说话,多做事。”
她走近他,“我能帮你做什么?”
“过来,上色。”
叶翘绿看着他的草图,“你不用电脑画吗?”
“推敲方案,手更灵活。”
叶径把彩色的马克笔递给她。
她开心地接过。
“对了,叶径。”
叶翘绿上完色,“我高一的时候,去听过一个讲座。
老师说,模型也是推敲方案的手段。”
“我哪有这闲功夫。”
而且,他不喜欢做模型,粘一手。
“我帮你呀。”
她跃跃欲试。
叶径随意抽了一张自己以前的打印方案,“你没什么事了,自己去玩。”
那语气就跟哄小朋友一样。
她扁嘴,委屈地抓着那张纸去了角落。
叶翘绿真的堆了个纸片模型。
她拿了叶径的几版方案,再自己制作了两个模型。
叶径见状,说道:“那个是老师的方案。
报建通过了。
你多看看,把握一下主观和客观的平衡。”
建筑学的大部分学生,在学生时代,对自己作品都很有自豪感。
老师在初期不会过多去限制学生们的创作,任凭学生们自由发挥。
而一旦落到实际的项目,就有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定。
除却国家规范的条文,还有甲方的意见、城市的政策,甚至,在与结构、水电暖其他专业的沟通中,都要做出让步。
当作品掺杂了外在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失落。
而叶径让叶翘绿早早就体验到了这种落差感。
建筑设计,不仅要好看,还要能落地。
----
叶翘绿沉迷于模型的制作,和昌艳秋的周六之约,自然无法前往。
“也好。”
昌艳秋有些无奈,“反正你还没瘦下来,下星期你再买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