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孙家的案子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毕竟孙行友已死,一个弱冠少年又能翻起什么浪花。
可随着朝堂上两方大佬,赵普和赵光义的相继发言,枢密使李崇矩提出致仕还乡。
众官员才发现,这案子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朝议之后都回家仔细琢磨去了。
转眼又过了半月。
开封府衙,东北角的天庆观,三清殿中。
三清的神像供奉在大殿最中央,香炉中的香烛已经烧到了尾端,小道童正恭敬地站在赵光义的身后,小心伺候着。
赵光义手中撑着一本表皮有些发污的书,正饶有兴趣地读着。
此时觉得口干,指着供桌上的供品,道:“给我拿个梨子。”
小道童哪敢拿供品,可又不敢明着违背赵光义,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陷入了两难,两条腿好似被钉在了原地。
赵光义等得不耐烦,见道童木桩子似的杵在原地,只好自己起身拿起贡盘中的梨子,咬了一口,这才又坐回门边的椅子上。
这时,大殿的正门走进来一人,正是当日与孙延召楼顶夜话的醉酒道士。
如今的道士没有半分醉态,一身挺立的青色道袍,头上干净利落绑着混元髻,手中的酒葫芦也替换成了拂尘。
他缓步而来,一眼望去倒有些仙风道骨。
道士先冲小道童打了个眼色,随即又打了个稽首,笑道:“无量寿福,王爷今日怎么有空来天庆观的。”
赵光义抬起头,放下手中书,“今日无事就四处逛逛。
张守真你来得正好,我正看得糊涂,你给我讲解讲解。”
这道士名叫张守真,世人只知他是终南山下来的道士,可师承何人不被外人道。
据传张守真修炼的功法可以返老还童,虽已年过四旬,却仍是青年模样。
他张口便能断他人的福祸,极其灵验。
下山短短几年信众渐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