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小说

第56章 扶正祛邪之术(第5页)

如果你只活七十岁,你的坟墓上的树已经长得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蹇叔的儿子也加入了秦军,蹇叔哭着送别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截击秦军,殽山有两座山陵,南面的山陵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陵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秦军一定会覆灭在此!”

后来,秦军果然在殽山被晋军打败,蹇叔的预言成真。

蹇叔哭师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后世统治者和智者的智慧与愚昧。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能更好地认识到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听取多方意见的重要性,以及在任何决策之前都应深思熟虑,充分估计可能的后果。

我们接着深挖故事内涵

第一:蹇叔能预演部队作战失败的地方。

实际是点化秦穆公。

蹇叔的预演并不仅仅是一种预测,更是一种点化。

他希望通过指出可能的失败,引起秦穆公的重视和思考,促使他在决策时更加谨慎和明智。

这种点化的方式既体现了蹇叔对秦穆公的忠诚和关心,也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见识。

对于秦穆公来说,蹇叔的点化是一种宝贵的提醒和启示。

它促使秦穆公在军事行动前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盲目自信和冲动行事。

同时,蹇叔的点化也让秦穆公认识到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在决策时更加审慎,以减少失败的风险。

然而,秦穆公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蹇叔的点化,并不完全取决于蹇叔的能力和意图,还受到秦穆公自身的性格、经验和决策风格的影响。

如果秦穆公过于自负或固执,可能对蹇叔的点化不以为意,甚至认为这是对他的质疑和挑战。

秦穆公已经不是当年求贤若渴的秦穆公,蹇叔还是那个蹇叔,并且更老道了。

首先,他的老道在于点出了部队作战失败的地点。

文王避雨处是古代一个着名的地标,位于肴山北陵,据说周文王曾在此避风雨。

春秋时期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有对文王避雨处的记载,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和传说色彩的地名。

据传,周文王曾在此处避过风雨,这个地点因此被后人称为避雨陵。

避雨陵位于肴山北陵,附近有古道,两侧高山巍峨,地势险要而美丽,可以躲避风雨。

根据《左传》记载,肴山有南北两个陵,南陵是夏后皋之墓的所在地,北陵则是文王避风雨的地方。

晋代杜预在注解中详细描述了这里的地理环境,提到这条道路位于两个肴山之间的南谷中,谷深曲折,两边的山相互对峙,形成天然的避风避雨的好地方。

在唐代,骆宾王和唐彦谦的诗中都提到了文王避雨这一历史典故。

如唐彦谦的《蒲津河亭》中就有“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

之句,将这一地点与其它历史名胜相提并论,加深了人们对文王避雨处的印象和情感。

此外,避雨陵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它也成为咏史怀古、抒发感情的诗歌意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