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总喜欢把人分为黑白二色,非善即恶。
善者,完美无瑕,尽善尽美,所有缺点都是优点;恶者头顶生疮、脚底流脓,放个屁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这种情况在宝钗、黛玉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大量的书友选边站队,唇枪舌剑,要嘛黑宝粉黛,要嘛黑黛粉宝,论据也都是从原著中找的,至不济也能拿出电视剧的内容佐证,或者某个“红学专家”
的“权威解读”
。
每当看到这种讨论,都让人啼笑皆非,类似于现在为偶像应援打榜,如果宝黛有知,是何感想?如果曹雪芹有知,又会作何感想?恐怕也只有啼笑皆非四个字了。
而我对红楼梦的理解,一句话,这就是一部作者依据自身生活经历创作的古典豪门言情小说。
其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缅怀、凭吊曾经与作者有过交集的形形色色的可爱女孩子们,让她们能够在文学作品中永生。
就这么简单,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深奥道理。
或许有些对当时社会现实、政治生态的隐喻,但这些对理解作品主旨并不重要,因为《红楼梦》的本质就是一部古典白话通俗小说。
既然是小说,就是普罗大众的消费品。
如果硬要把它往复杂晦涩方面靠,搞得像学术论文,又是政治、又是经济、又是历史,恐怕是牵强附会的文字游戏了,当然这也是专家们的拿手好戏。
如果看过更多古典小说,就会发现《红楼梦》既特殊又普通。
说它特殊是因为题材特殊,作为世情小说或者社会小说,如果换一个寻常的文人,不论多高的才华,再怎么写也不可能超越《金瓶梅》。
但曹雪芹凭借自身豪门生活经历和切身体会,描写的是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接触不了的上层贵族生活,这就独树一帜了。
古往今来多少豪门破灭,但这些豪门的末代子孙哪有多少学问?必得出曹雪芹这样一个有学问、有经历、喜爱小说、且有小说创作才能和恒心的末代贵族,才能写出《红楼梦》来。
说它普通,是因为《红楼梦》再怎么拔高,也只是中国古典小说星空中的普通一员,或许是最闪亮的星,但也只是“之一”
,足以与它并驾齐驱的除另三大名著外,至少还有《金瓶梅》《儒林外史》。
特别是《金瓶梅》,读过两本书的读者应该能发现曹雪芹从其中汲取了不少营养,《金》书中大量描写人物的吃穿用度和生活用品,十分细致,红楼梦也是一般。
这就有个巨大的好处——将小说世界构建得分外真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