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度慢,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材料供应不上。
在七八十年代,或者说在九十年代以前,盖的楼房都是砖混的。
这样的楼强度当然不高,所以普遍是五六层。
到了八九十年代,建筑采用的钢筋混凝土,但是楼板用的多是预制板,而后拼装的,其抗震、防水等指标都相对较差。
纺织厂盖的楼,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模式,全都是钢筋框架浇筑混凝土的板楼。
但是县里的工厂,要保障整个县的运转,现在到处都是工地,当然不可能全都供应到这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他们又不敢像纺织厂这样,一直在进行扩张,他们怕之后效益又不好了,人员问题没办法解决。
尽管纺织厂已经说了兜底,但他们也不敢放大了生产规模,包括县里的意思也是谨慎,王言也没再多说,毕竟还没有要到大兴土木的时候。
另一方面,盖房的工人们不是一直干的。
好像之前的雷东宝,这都是公社出的劳力,他们在弄忙的时候是要回去的。
而晋陵这边,小麦是一年两熟,这也要相当一部分劳力去干农活。
如此这才拉长了建筑时间。
不过倒也没耽搁太多,毕竟新建成的小区内的道路、造景,也是可以做的。
之所以没盖更大、更高,是因为目前来讲,并没有那个必要,还不到享受的时候。
另外一点,现在的电梯不达,一个电梯也挺贵的,不划算……
“再有两个月就能完工了。”
老祁厂长背着手,看着工地上的热闹,一脸的笑意。
随行的其他领导也是差不多的样子,都很有几分向往。
在以前,他们可是没想到,竟然有一天自己的工厂就要盖楼了。
“还是楼房好啊,你看看,就占了这么大的一块地方,就安置了两千三百五十六人。”
老祁厂长转头看着王言,说道,“咱们再盖二十栋,厂里的职工就全都住进去了。”
“那怎么够呢。”
王言笑了笑,“咱们还要盖两百栋,两千栋,要让全县人民,都享受到才行。”
“我一直觉得你说的不现实,那就是有人不愿意离开村里,人离乡贱,还有落叶归根,都是传统的老思想,你就是不信。”
“城里有更好的生活,赚的也更多,也更轻松一些,又不没收他们的宅基地,我就不信,他们不愿意进城。”
王言没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多说,他转而说道,“下个月就是广交会,老厂长有没有想法?”
“我这老胳膊老腿的,熬不住了。
再说我又不懂外国的鸟语,怎么跟人家谈生意?你是大学生,懂鸟语,要不还是你去吧?”
“如果我们必须要外汇,我肯定亲自出马去忽悠洋鬼子,可咱们的织机现在还是供不应求,也没有硬性的必须赚外汇的要求,那咱们开开张也就行了。
相对来说,咱们有竞争力的还是价格低廉,在技术上,我们目前并没有优势。
现在是一美元兑咱们一块五,我想,定价就按照咱们现在的价格,把单位换成美元,一台我们多赚一半就差不多了。
谈价格的时候,把价要高一些,再让出来一些,基本也就是这个价格了。
老厂长,你要是不想去,那就让老李去,也没有指标,卖不卖的出去都没问题。”
“让他去吧,他办事儿可靠,再找个靠谱的翻译也就行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