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兵权和财源,高骈恼羞成怒,上疏朝廷,大骂朝政。
骂朝臣,骂皇上,骂祖宗,言辞颇为不逊。
自古罕见,臣子居然敢上疏辱骂皇上,而且还不是一封表章,是一连好几封,刷屏骂皇上。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皇上居然不厌其烦地逐一回复,针对其不逊言辞,逐字逐句进行反驳。
反骂。
大家都是文明人,还不允许朕还嘴吗?君臣二人,你有来言,我有去语,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创古今未有之举。
《旧唐书》不厌其烦地、大篇幅地收录了其中的精彩内容,数千字之多,如果用A4纸打印出来的话,足足两页半。
就这,还只是删减版,只是摘取了部分聊天记录,估计全文的篇幅应该直逼一部中篇小说。
《资治通鉴》在《旧唐书》删减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做了删减,只保留了高骈忤逆犯上的不臣之辞,以及皇上的据理力争。
而在《新唐书》中,则将其彻底删除。
只说高骈恼羞成怒,言辞不逊,皇上也怒了,下诏责切。
算是给君臣二人都留几分薄面。
口水战之后,高骈彻底抛弃了虚伪的面纱,公开割据称雄,不再向朝廷缴纳一分钱的贡赋,更不听从朝廷号令。
唐僖宗也对高骈彻底死了心,知道长安再也不会有淮南援军。
凤翔兵变,长安西面威胁缓解;昭义兵变,长安东面威胁缓解;武宁兵变,平卢兵变,长安东面援军解除;淮南割据,长安南面援军解除……长安城中的黄巢,又可以喘口气了。
在黄巢眼中,无比熟悉的一幕似乎又要上演:敌人没有对残血的他补刀,留给他充足的时间回血补BUFF,然后一举翻盘。
可惜这一次的剧本不是这么编的。
【王铎返场】高骈与朝廷公开翻脸之后,被夺了总司令的头衔。
其实这位总司令自从黄巢渡淮以来,一直袖手旁观,有名无实。
朝中有人接替了这个职位,这人就是宰相王铎。
王铎与草贼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
自入蜀以来,时常在唐僖宗面前痛哭流涕,慷慨陈词,发誓与草贼势不两立,愿亲自挂帅,讨平草贼。
特别是高骈与唐僖宗的骂战之后,王铎更加扼腕痛惜,多次恳请皇上降制,批准自己的奏请。
当时,宰相卢携已死,宰相郑畋又遭兵变驱逐,身体欠佳,高骈也明确拒绝出兵,虽然长安四周散落着不少忠于大唐的藩镇,但都是各自为战,缺少一个统一的总指挥。
总指挥,未必需要具备多么卓着的军事才能,他可以仅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式的存在,起一个协调督导作用。
所以,“总指挥”
的首要必备因素是德高望重。
一般来说,这个角色需要出身名门,“我父亲是某某某,我祖父是某某某,我曾祖某某……”
而他自身也要有华丽的履历,“我旧社会里吃过糠,抗日战争扛过枪,解放战争负过伤,抗美援朝渡过江……”
这样,才能震住这些藩镇军阀,才能让他们心平气和地接受领导。
王铎自然就是不二人选。
于是唐僖宗降制,以宰相王铎为剿匪总司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