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开始在边境上制造矛盾冲突,侵扰大唐边境。
两国裂隙开始凸显。
公元859年,唐大中十三年,南诏天启二十年。
唐宣宗驾崩,巧了,南诏国主劝丰佑也薨了。
同年,26岁的唐懿宗和16岁的世隆纷纷走上了最高领导人的岗位。
依照惯例,大唐派出告哀使者,向南诏送达宣宗皇帝驾崩的噩耗。
而这一事件就成了南诏与大唐之间大规模战争的导火索。
新继任的南诏国主世隆列举了两条大唐无礼的罪状:一,你爸爸死了,我爸爸也死了啊!
让我们去吊祭,你们怎么不给我吊唁?二,你们这封诏书是下给先王的,不是给我的。
瞧,抬头写的是“亲爱的劝丰佑”
,不是“亲爱的世隆”
。
对不起,这个包裹我不敢代收,拒签。
你们找本人签收吧。
按照惯例,南诏国主去世后,作为宗主国,大唐都会派高级官员充当吊祭使,而且长安方面还会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不过世隆的这个借口找的实在勉强。
南诏没有告哀,大唐根本就不知道劝丰佑已死,怎会吊祭?也就更不可能给新国王册命了。
也许南诏派出了告哀使者,两位先王死得太巧,路途遥远沟通不畅,存在时间差。
总之,世隆顺水推舟,利用了这个时间差造成的误会。
既然没有得到上国的册命,那正好自绝于中国。
于是,世隆改国号为“大礼国”
,改元“建极”
,自称“皇帝”
,拒绝承认与大唐的宗藩关系。
同时,南诏出兵攻陷播州。
边境冲突升级,大唐南部边陲形势急剧恶化。
这就是唐懿宗新登基时面临的“外患”
。
不久之后,浙东裘甫之乱平息,安南都护府也奏报收复播州。
群臣入朝称贺,唐懿宗改元大赦,如前文所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