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这部片要好取景。
最好大部分景色在沪海或者周围就能找到。
省的还得四处跑,光差旅费也不是小数目。
这年头制片厂一部电影再火也就能从中影那拿个固定的收入,成本太高的话,厂子是不会同意拍的。
再说了,你个沪海人,弄个《红高粱》什么的出来,怎么感觉那么不着调呢?
其次,这部片的剧情要够不错,还要符合这个时代人们的三观,让厂子看了就有种想拍出来的冲动,导演不指望了,但无论如何,不得给自己这个编剧安排个副导演当当?
最后,这部片要好传播,其中思想全世界通行,最起码欧洲那边吃这口,没多久,就该开始华语片频繁出入三大电影节的日子了。
这是大势,自己可以顺应潮流。
虽然貌似有一点点走在了潮流的前面。
这个不重要。
关键是那里能出名。
影片能出名,自己也能水涨船高。
额,能安排进去那么一两经典英文歌。
歌曲的传播,比电影可要快,加上阿非利加大饥荒愈演愈烈,最好是弄那种关注儿童,战争的英文歌。
乘着这个东风,说不定能让自己尽快扬名。
赚美元,它不更香嘛?
再说了,只要这次的《明天会更好》能给厂子带来收益,这种能卖歌的影片,沪影厂投拍的可能性极大啊!
自己可不想让剧本在剧本库里压着。
越快拍出来越好。
想着想着。
黄泽提笔,在纸上写起了故事梗概。
年,一个音乐家已经功成名就,回去参加故乡母亲的葬礼,这天晚上,他的家里来了一个人,说是自己的一位老同学。
见面后,对方问他还记得当初的老师周树老师吗?
他死了。
留下一本日记,是送给你的。
翻看日记。
两人的记忆回到了几十年前。
年的时候,在沪海近郊有一所寄宿学校,专门为太过调皮捣蛋的问题儿童所设。
沪海和周围城市里,难以管教孩子的父母,就会花钱把他们孩子扔进里面,让这里严格的老师来管教。
严格,那是真的严格。
简直可以称的上是监狱化管理。
一位长相平平无奇的英语兼音乐老师周树因为一些思想动向上的事情得罪了人,被下放到了这里,教大家英语和音乐,现了其中一个人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
便开始教他们英语,音乐,带领他们唱歌。
相比其他老师的看似严格,实则已经放弃了这些学生,他想要开出一条新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