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兴唐最新章节
实际上对李岌地盘威胁最大的并不是李嗣源,而是紧邻的契丹。
晋地北部云州和山北一带与日益强盛的契丹交界,契丹骑兵时常会越过边界来“打秋草”
,烧杀抢掠,搞得晋北边地民不聊生,根本没有多少安份日子。
李岌很无奈,这个世界有越来越向野蛮化发展的趋势。
自中唐以后,随着国家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很多先人所创造出来的文明就开始失传了。
匠人们得不到教育的机会,由于很少有人会为匠人们的创造作出记述,很多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就断了传承。
比如,他在晋阳宫里所见过的一些前唐时期遗留下来的制式兵器,就要比现在先进不少,至少在冶金技术上,中唐以前是远远要优于现在的。
华夏的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一条大江和一条大河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就足以养活数千万的人口。
相对容易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华夏民族渐渐失去了开拓进取的精神。
相对而言,华夏的周边,则环境恶劣得多。
北面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以及广袤而贫瘠的草原;西面是茫茫的雪域高原;而南面则是虫豸遍地的山林
也许是发源于内陆的原因,华夏人也从来都没有征服广阔海洋的意愿,而是对于未知的海洋充满了恐惧。
周边残酷的生活环境自然能够孕育出茬茬野蛮强悍的民族,在壮大到一定的地步,这些民族自然而然地就会向中原来争取他们的生存空间。
大汉朝虽然强横,但是也只是削弱过周边的威胁,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要长久地控制住这些难以生存的地区。
隋朝和唐朝也许是中原民族唯一努力向外开拓的两个朝代,这可能是因为杨、李两家皇帝身上还流淌着一部分草原人的“野蛮血统”
。
“国虽大,好战必亡”
,这句话不知什么时候就成了那些胆小者们最好的怯战借口。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不断开疆拓土的精神,停止了向外扩张的步伐,进入到自我封闭的状态,逐渐走向衰落是必然的结果。
华夏人为了争取更多的土地,似乎对于砍自己人脑袋的兴趣要比向外扩张,砍外族人更感兴趣一些。
一个三国,把2600多万人口杀成了400多万,然后才有了草原民族大举入主中原
现在,似乎又将发生同样的事情,契丹人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从中原到江南,依然处在一片混战的割据当中
他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时代。
李家和晋军的野蛮性要比契丹这样纯正的草原人稍弱一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作为纯正的中原人,当年朱梁的所作所为,似乎还要更加野蛮和残忍。
实际上,李岌到现在一直都搞不明白王仙芝和黄巢这样还算是“有钱人”
的盐贩子为什么会选择造反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就活不下去了,这与明末的流民起义又有很大不同。
难道仅仅是因为革命觉悟比较高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